2005年10月27日,星期四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五版:深度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平安曲一唱20年
本报记者 蔡亮

  浙江长湖监狱一监区通过严格管理、规范执法、爱心教育等方式,成功创造了安全监管20年的佳绩。日前,记者走进长湖监狱一监区,聆听了隐藏在20年平安背后的故事。
    
  严格管理保平安
  长湖监狱是我省监狱系统监管条件相对较差的监狱之一,而一监区又是长湖监狱监管设施较为落后的监区。面对困难,一监区民警用强烈的责任心把一个个安全隐患消弭于无形之中。
  在一监区工作了20年的老民警聂红庆对当时的监管条件至今还记忆犹新。“八十年代的时候,我们这里一没有武警看押,二没有电视监控,甚至连坚固的围墙都没有,监管十分困难。”后来,监区总算建起了围墙,但围墙的高度和强度都无法达到规定要求。遇到下雨天,围墙就会开裂甚至坍塌。老聂回忆说,有一次下暴雨,监区后面的小山发生滑坡,一下子把围墙冲塌了50多米。老聂和同事冒着大雨抢修坍塌的围墙,几天没有睡过完整的觉。
  “硬件上的不足只好通过民警的责任心来补上。”老聂说,当时他们想了不少土办法,比如每半小时清点一次人数,每天三班倒地进行巡逻。“这里的民警已经养成了习惯,每天回家吃完晚饭不管要不要值班,都要回到监区里去看看才放心,不少人连过年过节都不回家。像老聂就已经有18年没回家过年了,连女儿中考都没回家。”一监区政工股股长胡长青说。
  除了加强管理,一监区的民警还注重对安全隐患的排摸,通过谈话、狱内侦查等方式挖出事故苗头。一次,时任监区中队长的周卫东在例行谈话中发现,3名服刑人员有结伙越狱的倾向。监区立即对这3人进行控制,避免了一起越狱的重大事故。

  规范执法创平安
  一监区原先叫实验大队,这名称源于当时这里经常进行新制度、新规定的尝试。
       监区管教股长祝海青告诉记者,狱务公开制度早在十几年前就在一监区实行了。服刑人员申报减刑、假释都要经过全体民警讨论,还要将结果向服刑人员进行公示。此外,一监区还开展了“双百分”考核制度,对服刑人员的评分进行明确的规定,此举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较早的。
  各项制度和规定的日趋完善,确保了执法的规范和公正。一监区四分监区指导员王月伟回忆说,有一次一名姓王的骨干犯在维持秩序时,遭到另一名犯人的殴打,他随即还了手。在事后评议时,这名骨干犯也被扣了分。这一结果让这名骨干犯很有情绪,改造也变得消极起来。民警便专门找他谈了话,把相关的规定翻给他看,打消了他的疑虑。第二年监区又按照规定给他申报了减刑。这名服刑人员在出狱时对民警说,监区按规定办事让他非常感动。

  爱心帮教助平安
  曾经有一次,有关领导来在一监区考察工作,在监区纪检信箱里发现了一封信。这位领导原以为是封举报信,没想到拆开一看,原来是一封表扬信。写信的是这里一位年纪较大的服刑人员。他两次发生严重的坐骨神经痛,监区都在第一时间把他送到医院进行救治,并为他送上水果等营养品。等他出院后,还为他安排了较为轻松的改造任务,让他十分感激。
  “这样的事情在一监区说也说不完。这里有一半多是外省籍犯人,其中‘三无犯’也很多。除了严格管理外,我们还注重对这些人进行爱心帮教,让他们感受到政府的关心,积极投身改造。”管教股长祝海青说。为了让这些外省籍服刑人员安心改造,监区专门成立了帮困基金,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。对于特困犯人,民警们自掏腰包,为他们添置生活必需品,还帮助他们联系亲人,解决家庭困难。有的服刑人员身患疾病,民警们日夜陪护,甚至过年都不回家。
  最让一监区人津津乐道的是民警卞良成感化“小山东”的事。一监区原先有个人称“小山东”的服刑人员,他公然叫嚣着“无所谓减刑,到哪里都是一条好汉”,不服管教。民警卞良成便主动找他谈心说话,哪怕有一丁点进步都及时肯定他。“小山东”家在山东,平时难得有人接见。卞良成就帮他购置牙膏牙刷等生活用具,解决了他的不少困难。“小山东”这颗狂傲的心终于被卞良成的热情所感化,不仅改掉了不少坏习惯,还主动帮助民警管理,最后被评上了改造积极分子,获得了多次减刑,走上了新生之路。
  不知不觉中,长湖监狱一监区走过了20年的平安之路。在这20年平安的背后,是一代又一代监狱民警为了社会的平安与和谐做出的无私奉献。20年来,一监区的民警换了一茬又一茬,但平安的理念已在这里深深扎下了根。